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

活動報名 千塘之鄉-桃園

桃園擁有「千塘之鄉」的美稱,台地上散落著明鏡般的埤塘,這些埤塘是在沒有水庫和圳道的時期,台灣人為了灌溉農田而儲蓄水源的地方。



今年三四月時,因為久旱不雨,水庫中的水量所剩無幾,許多縣市都進入了二階限水,甚至是三階限水,水資源議題逐漸受到重視,如何實施「多元蓄水」,減少對於水庫的依賴,是當今台灣面對氣候變遷,以及缺水困境時的一個重要問題,而桃園的埤塘在地方的多元蓄水議題上就是扮演這樣的角色,但隨著工業化和社會對於農業的忽視,埤塘逐漸一個個被泥土給掩埋,除了蓄水的功能喪失以外,也威脅了當地豐富的生態與文化景觀… 

水水一百邀請您,和我們一起到桃園,探討桃園埤塘對於當地人民的社會、經濟、環境的效益,過去的人又是如何依賴著埤塘?
台灣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該如何找出生存之道?我們歡迎想用寫作、攝影、繪畫等等方式呈現故事的人,亦或是喜歡接觸他人、熱愛環境的人們,一起來加入水水一百,用心去感受台灣的故事,用心去傳達人與土地間的情感。


報名表:http://ppt.cc/RSfjQ

觀新藻礁


  第一次接觸藻礁這個詞彙,是在臉書上看見一則關於亞東石化在桃園藻礁岩岸設置簡易臨時碼頭和便道,運送大型器械上岸,嚴重傷害藻礁礁體的新聞。是什麼樣珍貴的自然環境被破壞能夠令人感到心疼?我開始對藻礁感到好奇,一查資料發現,原來藻礁和珊瑚礁是截然不同的。 



  珊瑚是一種腔腸動物,運用生理過程讓碳酸鹽和鈣離子結合而沉澱堆積下來,形成固態的碳酸鈣骨骼,而後慢慢累積成為珊瑚礁,屬於動物造礁;而藻礁是由以無節珊瑚藻為首的植物造礁,日經月累,以平均二十年長不到一公分的速率落腳於桃園新屋鄉的沿海岸。 





  無意間看見這次水水一百就辦在桃園觀新藻礁,決定實際走訪一次,看看這鮮為人知的特殊地形中蘊藏著怎麼樣的豐富生態。 


  到了藻礁,我穿著拖鞋在藻礁上走,一些泥巴跑進我的鞋裡,感覺冰冰柔柔的,放眼望去整個海岸線,五公里其實非常的短,它像張小小的破碎地圖安靜的延展開來,海浪在遠處拍打著藻礁,而這塊無言的土地或許就是如此日復一日聽著海的聲音。它雖然無言,卻是個眾多生物的家,陸陸續續許多人發現螃蟹、藻類、螺類等,看見那些小生物們,便更覺得這是塊值得大家共同守護的地方。



  參觀完了藻礁,訪調的行程開始,我們這組五個人一起騎腳踏車先前往永興漁港,我們找到了一位在漁船上的漁民,他說:「我以前曾在藻礁那邊抓螃蟹和游泳,但現在藻礁全死了。」聽到這句話我們都傻住了,原來這裡已經高度汙染到人們不願意相信藻礁還存在嗎?他還說了一些關於士林紙廠的抗議事件,以及這裡工廠趁雨天偷排廢水是大家都知道的事。 




  我們在漁港岸邊又詢問到了一位蹲著抽菸的老先生,他說:「藻礁根本不存在了吧?就算真的在好了,汙染這麼多哪可能活的了。」這對我們又是一次的打擊,這位老先生一邊細數著桃園沿海岸的工業區,一邊已輕蔑的目光嘲笑我們對於藻礁的認知,他說,以前還看的見礁體,但工廠蓋了之後就把它埋掉了,要知道汙染有多麼嚴重,只要晚上去工廠的排水孔看就知道了。 



  訪調完之後內心澎湃不已,人們對於自己家鄉的認識其實並不太深刻啊,我能感覺到一股絕望充斥在這個地方,它非常具體的、壓迫人。
  藻礁在人們的想像中早就死了,一如僵直抑鬱的棺材木。回到永興社區發展協會裡,大夥吃完飯後便開始各組的成果分享,期間阿桂老師也出來說了一些他自己的經歷,為了守護藻礁,他前前後後去了立法院十五次,他不喊苦,還拿出幾本厚厚的關於藻礁的公文,說要持續推動長達二十五公里的藻礁保護區,那是有別於被我們訪調的居民,下定決心守護的事務不放棄的態度,儘管這條路煙沙瀰漫,還是必須走下去。 


想起一顆在藻礁裡的卵形石頭,上面有無節珊瑚藻、管蟲、笠螺等多種螺類,僅僅一顆小石頭便住著這麼多生物,這是一塊會呼吸的石頭。而桃園縣的觀新藻礁是台灣不可多得的生態地形,雖然此次訪調的結果令人難過,但依然有許多人持續在為藻礁發聲,而我們一般人能做的,就是讓更多人知道有藻礁的存在,並使其了解它對於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關渡: 水與魚的故事

文 張嘉峻

  12/7(日),我參加了一個台灣經年氣候聯盟的活動─水水一百,以蒐集台灣各地100個水為故事為目標的活動。

  當天的訪查地點,是位在關渡基隆河下游的沿岸。¬ 第一站先到了關渡自然公園,欣賞已營運10多年的人工濕地,看到偌大的一片濕地(將進10幾公頃),一年所能過濾的水磨坑溪溪水卻不到1%,讓我反思著自己是否也能為這一片水域做些什麼,透過慎選日常的個人清潔用品,以及減少個人汙水排放。
 對於環境的回饋將不只是省水兩個字,更包含減少一些不易被微生物降解的介面活性劑,或是個人保健用品所可能發生的未知人體危害。
 這一次的導覽,我不僅是認識溼地,也找到一個支持自己繼續使用肥皂做為清潔用品的理由。 

 往下八仙的基隆河岸,我抱者滿心的希望,期待可以看到捕魚的漁夫。但當我看見汙濁的河水,我知道這將會是我的面臨的第一個難題。
 我們沿者腳踏車步道,看到了幾艘靠岸的漁船,欣喜之餘,上前做今天第一筆訪調資料。漁民告訴我們當地已沒什麼人再捕魚,他們現在都只捕螃蟹。
 我思考著:魚都不吃了,為何還吃螃蟹呢?漁民似乎不願意多談收起他的蟹貨,就匆匆離開。 我們繼續尋找下一位訪談者,是土地公廟裡的伯伯,但他並沒有在這住上太久的時間,不能完全解答我們的疑惑。

 在往內走,是一個小型聚落,我們在這裡繞了幾圈,看到一畦第二期的水稻,看起來是採用慣性農法,但並沒有碰到農夫,我看者一旁有幾座小型工廠,緊鄰稻田邊小水溝裡盡是惡臭的汙水,我擔心這裡的農夫如何種出好的稻米,即便只種給自己吃,這樣的稻米健康嗎? 繼續往下走,看到一棟獨棟的透天厝,一旁還陳列者幾台荒廢的耕種機器,翻土、插秧、收割機一應俱全,更過去則是一艘漁船,路的另一側也養幾隻雞,真是典型的傳統半自給生活模式。
 我們來到門口看到一位正在整理捕蟹網(後來才知道那叫做龍蛇)的中年叔叔,我們一群人得靠近好像讓屋裡其它人有點緊張,趕緊跑出來看,一旁則是一群踢皮球踢得正高興的小朋友。
 最後,我們不自覺得分工起來,有人負責和小朋友玩踢球,有人負責訪問叔叔。叔叔看到我們和小孩玩得很開心,似乎放下一些心防,講起他現在的處境。
 約30年前的阿公年代,河水還很清澈,後來汙染越來越嚴重,抓起來的魚幾乎都有油臭味,連魚都不敢吃了。
 現在捕螃蟹只賣給熟客,捕獲量也隨季節變化,盛產多是在秋冬交接。
 他還讓我們一觀他的今天的收穫,有毛蟹、紅蟳,甚至還有鰻魚,有時運氣好,也可以抓到土龍做藥酒,實在很難想像一個龍蛇這麼好用。 
 叔叔還回憶道:「四、五個月前,一場大雨過後,基隆河有很多魚群暴斃,政府單位對外是說溶氧過低造成,但知情的漁民說,都是工廠趁雨天排放廢水所造成,而且撈起來的都是小魚。當水中毒物濃度上升,大魚耐污染物程度較高,小魚會先死亡;但是當溶氧過低,反而是大魚會因為氧氣量不足而先死亡。政府甚至還雇他們去撈死魚,目的也是不讓民眾接觸到這些因工廠廢水排到河中所造成魚群死亡。」 
 傍晚時分,我們帶者滿滿的收穫,踏上回程。
 
 踩在基隆河畔,夕陽映照下,那目不能見底的河,激起我心裡起了不少感慨,可能官商勾結本來是一個不能說的秘密,知情的人心照不宣,或是為了某些理由被迫封口。
 但是,在這片惡水中,看到那些踢球小朋友忘情玩樂的笑容,讓我自覺對這樣的情況,自己多了幾分責任。
 但願以後自己能夠發揮所學,改善這一片河水,還給這裡的魚、螃蟹、水鳥、植物,甚至是人們,一片他們所遺落的綠水和笑容。

集集攔河堰

成員 陳紀衡  文 洪精嶔
集集攔河堰是因著集集共同引水計畫所建,所引的河水為母親河,每年10月至翌年4月為乾季。日治時期,當地的居民用竹子、石頭搭建成石笱來過河,並建造隆恩圳引用該河水來灌溉農地,孕育了天皇御用米,造就當地「前山第一鎮」的美名。
map03-1
但今非昔比,早時風光的隆恩最現在已經隱沒在荒煙蔓草中,雖被列為古蹟,但卻缺乏保護。建了集集攔河堰之後,造成的是淺層地下水乾涸。map03-2map03-2

「辦了許多次的說明會也都是徒具形式,都由民代在操控」經營有機農場的阿杉個說道。攔河堰讓河川的細沙流失未獲補充,造成嚴重的河床底盤裸露,溪流生態嚴重受到影響;且長期使下來,淤積嚴重,鋼筋裸露,蓄水能力差,讓人不禁想問:水正義何在?

豆子埔溪

成員:王亭婷、邱琦娟 文:王亭婷、邱琦娟
都市喧囂繁忙,讓我們幾乎忘了什麼是駐足,總是匆匆走過,走過曾經許多人賴以維生的小溪,走過讓人震撼或淚流的一則則故事。
豆子埔溪,小學地理課本未標示的溪流,多數台灣人可能更從未聽聞,但是在竹北人心中,是它陪伴他們度過許多年歲,見證了竹北這座城市的變遷。 map07-2
2013/8/19 傍晚,我們沿河畔騎著腳踏車,途中遇見一位伯伯,獨自一人修剪掉蔓延到堤岸的雜草,並一磚一瓦的邊鋪著行人步道。「你看看這些幾種可怕的草阿,這這…像是這咸豐草、構樹、還有經過會割傷人的這種…,一直長一直長對經過的路人都會有危險」,他拉著我們看著這些肆意而生的雜生,臉上充滿著憂心地繼續說到:
「政府在整治過河川後就沒有理會兩旁的人行道,所以我與里長說來這裡當志工,幫忙鋪磚塊,在這塊地我打算種櫻花,明年三月花開一定很美麗…」
夕陽照著她的臉龐,閃耀而動人,就像他的理想一樣,無私的把河岸當作自己的後花園,肆意的在上頭揮灑自己的創意,每天長時期的工作並無要求回報,也許看到傍晚散步的居民漸漸出現,對他來說就是一個最甜美的報償吧!
map07-1
隔天我們再次懷抱著熱情來到文化中心附近的溪旁,但早上並無居民在此散步,豔陽並沒有削減我們的熱情,我們沿著河岸,看著一旁翻新的步道和許多雅致橋樑和竹輪欄杆,欣賞著豆子埔溪的種種美麗。
之後逛阿逛遇到菜園阿姨,她工作繁忙,說不出除了不會淹水這場整治的其他好處;而後又公園遛狗的伯伯,在竹北生活四十多年,看盡豆子埔溪的變遷,鉅細靡遺地告訴我們這條溪流的種種故事,我們從中也了解了原來溪中傳來的陣陣惡臭是因為工業、餐廳和家庭廢水的增加。
我們分次做了兩天的訪談,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出來散步遛狗的老爺爺,有在河堤旁種菜的老奶奶,更有聊是非的歐巴桑。雖然不是都有辦法在訪問的過程中得到有系統且完備的資訊,但感覺更貼近這個地區居民的生活,也因為了解不同人的生命各式而喜悅。
在這次訪談的最後,我們前往竹北高中,遇見在運動的伯伯們,他們注意到溪流中的外來種──台灣鯛(吳郭魚),他無法想像這麼髒的溪水,當中的魚怎麼食用。

豆子埔溪美麗的外表背後還有值得我們注意的議題,政府在整治完成後,仍需要花心力了解後續狀況以及民眾們的看法。因為這次的機會第一次了解這條溪流的歷史故事,也第一次開口向陌生的居民說到這麼多話。原來這條溪孕育了好多關於人、關於社會的事件,都是過去的我們不曾明瞭的。豆子埔溪隨著竹北的繁榮漸漸變得整齊有秩序,但不變的是依然留在居民心中那份對土地的情懷。

客雅溪

成員: 余仲珩、王曉朗
大概是五月初的時候,COP19專案的執行人也是我很好的朋友跟我說「6/2有很有意義的單車遊喔!」「啥啊?那個很累吧…可以不要去嗎……」「哈哈身為COP19專案的一員,it’s all your choice!」「那我的家教怎麼辦…好啦我去啦!」
好吧,一開始的情形其實真的是這樣。在什麼資訊都不知道的情況下,when、where、what都不知道,就決定要去單車遊了。隨著我不斷的逼問,我漸漸知道了是在新竹的客雅溪,而且是沿著溪進行類生態旅遊------或是說瞭解這條溪何去何從還有他的特色。
單車遊的當天其實是TWYCC水資源故事分享會的隔一天,在倍感壓力的一天後,身心靈在經過一晚的休息之後,早上六點,在新竹的這家有著咖啡廳X青年旅館X文創集散地等等身份的舊式木造建築改建的---江山藝改所醒來,雖然外面太阳很大,但心裡卻甚是平靜而涼爽,輕鬆地期待等會兒的單車之旅。map07-2-1
到了集合點,一個叫做樹下里的一個小村莊,我們一行近三十人和當天要帶我們的老師們會合,開頭的是許佑銘老師,說真的他講了一大堆,我現在記得得不太多,只知道他把我們今天的單車遊的重點強調了一下---其實應該是叫做「單車浪遊」。在三位老師的陪同下我們分成了三大組,分別負責探訪客雅溪的上游、中游、下游,在探訪每個農田的水閘門、每個灌溉的地方之外,我們也同時訪問了一些居民,就讓我來回顧一下記憶中交流過的當地居民吧!一開始我們在農田裡繞呀繞,突然在旁邊的一間鐵工廠看到了一個小型海報「售  自種香米  請電09XX-XXX-XXX」,此時請問了隨小組的志工老師,才知曉了這裡的里長在土地因為工廠重金屬汙染被廢耕之後,等待了好久好久,終於等到地力恢復到可以種植農作物時,就種了據說可以不被鎘所汙染的「香米」。這家工廠在詢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里長承租的一間小工廠,問了他們敢吃自己家裡附近種的米嗎?他們回答哈哈哈哈因為可以拿免費的當然吃啊哈哈哈,當下我也不疑有他呵呵所以也不多問什麼了。map07-2-2
我們這組負責的是下游包含一直到出海口的部分,在樹下里繞一繞之後,我們便沿著河堤往出海口出發。快離開樹下里的時候,我的腳踏車不知怎了爆胎了,只好和小組的一位朋友待在爆胎處等待租車行前來換輪胎。在這段時間,閒著也是閒著,然後就決定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先挨家挨戶探訪再說!問了好多人是不是有吃過自己的里種的米,十個人裡面其實有七個都說啊不知道耶我們都去超市買,間接的回避了我的問題,看來他們也知道這個地方被重金屬汙染的嚴重性吧!所以就算不好意思,但也還是不太敢吃自家的米,或許也是跟里長沒有那麼熟吧!但這就只是我自己的臆測了。
然後我們來到了下游,過了橋,就是海了。
這裡的出海口很大一片。灘地也很大一片。但是在到灘地之前,我看到一個標示:「香山工業區」。啊!原來這裡就是香山工業區啊!還記得小時候好像有聽說過這裡的牡蠣很好吃?興忡忡問了隨隊的老師,才知道「現在這裡的香山牡蠣都變成黑色的囉!」老師沒有說得很清楚,但我猜,也是因為重金屬的關係導致了殼部的顏色異變,顏色變了,說真的,沒人敢吃,所以自從這裡的消息傳出以後,台灣的牡蠣產地,就只剩下嘉義的東石鄉了。map07-2-3
在出海口吹盡了強勁的新竹海風之後,我們終於有機會回到市區,看看新竹科學園區到底是怎麼汙染客雅溪的。經過了原本此處住民晒米粉的地方、又穿越了當地居民引以為生的乾淨水源(但現在也漸漸被家庭污水給汙染)---汀甫圳,我們走到了一個靠近其實就聞得到類似臭氧的感覺得地方---根據隨隊老師的說法,這裡就是總面積1342公頃的新竹科學園區的唯一的廢水排放口。說真的,實在很難想象這麼大的科學園區只有這麼一個出水口!往好處想,可能是他們在廢水處理上面花了很大的工夫;但如果往壞處想的話,或許,他們可能在新竹市區的地下水道埋了很多暗管也說不定!map07-2-4
從早上八點開始騎車,一直到傍晚時分,將近快九個小時的單車浪遊就在最後的廢水排放口劃上句點。要問我說從學生的角度我學到了什麼?說真的,我只看到了這個溪流是怎麼樣的被放棄還有被污染---還記得某位老師曾告訴過我:「在科學園區的高度發展之下,客雅溪應該就是新竹人必須承擔的吧!」說真的,我聽到的時候很難過,因為當地的生態系,是發不出聲音的;只是又從一個人的角度出發,在思考了一次才發現,如果沒有這些工業發展,我們現在的生活,或許會不一樣,或許會埋怨為什麼不給人們這樣一個地方讓台灣民眾發展工業。

工業發展和水資源利用、永續生態系的平衡,講的官腔一點,是我們必須時時刻刻的關心和關注的,我也只能老實說,我現在沒有能力做任何的改變降低園區的汙染,但也希望願意替環境儘一份心的朋友們可以更加關注這個議題。

大漢溪

成員:邱雅暄.卓晏琳.陳紀衡 文:高藝
大漢溪位於台灣北部,流域涵蓋新竹、桃園、新北市及一小部分宜蘭縣。其發源自新竹縣的品田山,流經司馬庫斯、秀巒等地,至桃園縣復興鄉下巴陵後始稱大漢溪,最後在板橋江子翠與新店溪會合後成為淡水河。
map09-3-1
本溪上游為石門水庫的集水區,1978年鳶山堰落成,將石門水庫的水攔引至兩公里外的板新給水廠,供應桃園縣及新北市板橋、土城、新莊、三峽、蘆洲等地百萬人的民生及灌溉用水。
這樣的一條大溪,無奈也逃不了被汙染的命運。工廠、農田、觀光、民生的廢水同時肆虐,集水區環評的鬆綁更無疑是雪上加霜。民國98年,環保署放寬環評規定,在集水區內開發面積500平方公尺或累積開發面積2500平方公尺以下的工廠不必實施環評,只要主管機關同意就可以設置。法規放寬至今,有21家廠商申請在鳶山堰集水區設置工廠,乃所有集水區之最。此外,雖有法律規定水源保護區內禁止戲水及捕魚,鳶山堰內警示牌也四處林立,但釣客總是與水廠保全玩躲貓貓,此處被趕,換到他處照釣不誤,加上取締權責屬新北市和桃園兩地的水利主管單位及警方,保全人員沒有公權力,僅能勸導,形同虛設。
除了汙染,溪水混濁亦是一大難題。石門水庫洩洪時運用排砂隧道清淤,可有效延長水庫壽命,效果顯著,然而其所排放的泥砂流到大漢溪中段鳶山堰,嚴重影響板新水廠淨水功能,溪水濁度過高,沉澱池不及處理,map09-3-2造成出水量大幅減少。另外,工程廢土及沙洲種菜等問題也造成不小的影響。根據調查,板新水廠處理每公噸的原水,約需加入37公克的聚氯化鋁及5公克的液氯,分別是翡翠水庫直潭淨水廠平均加藥量的6倍與5倍,顯示鳶山堰跟翡翠水庫的水質之間,有著巨大的落差。
關於解決方法,map09-3-3除了政府各部門的整合,民間的參與亦大有可為。若有長期在地服務的志工團隊,在發現棲地被破壞或污染時便能即時通報搶救。我們訪談的陳建志老師及楊國龍大哥,分別為社區大學的講師及河川巡守隊的成員,皆是在地服務許久的熱心人士。值得一題的鸚哥水環境巡守隊,自2009年成立至今,曾多次獲頒「全國最有特色巡守隊獎」及新北市環境績效等獎項,他們監控工廠並拍攝紀錄片、舉辦社區劇場、發行刊物、培育公民記者,並舉辦許多活動,激發當地居民對於環境保護的意識。在未來,大嵙崁溪水環境巡守隊更會建構「水岸文史」與「生態監測系統」,並與各學校合作成立「水環境小天使」社團,在每位青年的心中種下愛護環境的種子。
從他們的身上,我們看見了草根的力量,只要能激起當地民眾對身旁環境的重視,他們創造出的力量絕對不容小覷。有太多河川被汙染的例子,當地的居民或不知所以,或沉默不語,只能放任美麗的河川不斷地被侵蝕;反觀這裡,他們不願意眼睜睜的看著自身所居住的環境日益崩壞,於是跳出來為環境、也為自己的權益奮鬥。他們不斷宣導居民該怎麼做,來減輕對河川的傷害,同時也提供許多機會,讓大家能親自了解生活中的水從哪裡來。他們落實環境教育,並與各級單位合作舉辦生態旅遊及在地培力,同時也將這樣的觀念連結到當地的文化中。在一片汙濁之中,我們從他們的身上,看見了希望的曙光。

環境的問題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他和你的距離比你想像中的近,所以,有機會的話,也請你去聽聽你身旁周遭河川的心情,如果他需要幫忙,就勇敢地站出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