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

活動報名 千塘之鄉-桃園

桃園擁有「千塘之鄉」的美稱,台地上散落著明鏡般的埤塘,這些埤塘是在沒有水庫和圳道的時期,台灣人為了灌溉農田而儲蓄水源的地方。



今年三四月時,因為久旱不雨,水庫中的水量所剩無幾,許多縣市都進入了二階限水,甚至是三階限水,水資源議題逐漸受到重視,如何實施「多元蓄水」,減少對於水庫的依賴,是當今台灣面對氣候變遷,以及缺水困境時的一個重要問題,而桃園的埤塘在地方的多元蓄水議題上就是扮演這樣的角色,但隨著工業化和社會對於農業的忽視,埤塘逐漸一個個被泥土給掩埋,除了蓄水的功能喪失以外,也威脅了當地豐富的生態與文化景觀… 

水水一百邀請您,和我們一起到桃園,探討桃園埤塘對於當地人民的社會、經濟、環境的效益,過去的人又是如何依賴著埤塘?
台灣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該如何找出生存之道?我們歡迎想用寫作、攝影、繪畫等等方式呈現故事的人,亦或是喜歡接觸他人、熱愛環境的人們,一起來加入水水一百,用心去感受台灣的故事,用心去傳達人與土地間的情感。


報名表:http://ppt.cc/RSfjQ

觀新藻礁


  第一次接觸藻礁這個詞彙,是在臉書上看見一則關於亞東石化在桃園藻礁岩岸設置簡易臨時碼頭和便道,運送大型器械上岸,嚴重傷害藻礁礁體的新聞。是什麼樣珍貴的自然環境被破壞能夠令人感到心疼?我開始對藻礁感到好奇,一查資料發現,原來藻礁和珊瑚礁是截然不同的。 



  珊瑚是一種腔腸動物,運用生理過程讓碳酸鹽和鈣離子結合而沉澱堆積下來,形成固態的碳酸鈣骨骼,而後慢慢累積成為珊瑚礁,屬於動物造礁;而藻礁是由以無節珊瑚藻為首的植物造礁,日經月累,以平均二十年長不到一公分的速率落腳於桃園新屋鄉的沿海岸。 





  無意間看見這次水水一百就辦在桃園觀新藻礁,決定實際走訪一次,看看這鮮為人知的特殊地形中蘊藏著怎麼樣的豐富生態。 


  到了藻礁,我穿著拖鞋在藻礁上走,一些泥巴跑進我的鞋裡,感覺冰冰柔柔的,放眼望去整個海岸線,五公里其實非常的短,它像張小小的破碎地圖安靜的延展開來,海浪在遠處拍打著藻礁,而這塊無言的土地或許就是如此日復一日聽著海的聲音。它雖然無言,卻是個眾多生物的家,陸陸續續許多人發現螃蟹、藻類、螺類等,看見那些小生物們,便更覺得這是塊值得大家共同守護的地方。



  參觀完了藻礁,訪調的行程開始,我們這組五個人一起騎腳踏車先前往永興漁港,我們找到了一位在漁船上的漁民,他說:「我以前曾在藻礁那邊抓螃蟹和游泳,但現在藻礁全死了。」聽到這句話我們都傻住了,原來這裡已經高度汙染到人們不願意相信藻礁還存在嗎?他還說了一些關於士林紙廠的抗議事件,以及這裡工廠趁雨天偷排廢水是大家都知道的事。 




  我們在漁港岸邊又詢問到了一位蹲著抽菸的老先生,他說:「藻礁根本不存在了吧?就算真的在好了,汙染這麼多哪可能活的了。」這對我們又是一次的打擊,這位老先生一邊細數著桃園沿海岸的工業區,一邊已輕蔑的目光嘲笑我們對於藻礁的認知,他說,以前還看的見礁體,但工廠蓋了之後就把它埋掉了,要知道汙染有多麼嚴重,只要晚上去工廠的排水孔看就知道了。 



  訪調完之後內心澎湃不已,人們對於自己家鄉的認識其實並不太深刻啊,我能感覺到一股絕望充斥在這個地方,它非常具體的、壓迫人。
  藻礁在人們的想像中早就死了,一如僵直抑鬱的棺材木。回到永興社區發展協會裡,大夥吃完飯後便開始各組的成果分享,期間阿桂老師也出來說了一些他自己的經歷,為了守護藻礁,他前前後後去了立法院十五次,他不喊苦,還拿出幾本厚厚的關於藻礁的公文,說要持續推動長達二十五公里的藻礁保護區,那是有別於被我們訪調的居民,下定決心守護的事務不放棄的態度,儘管這條路煙沙瀰漫,還是必須走下去。 


想起一顆在藻礁裡的卵形石頭,上面有無節珊瑚藻、管蟲、笠螺等多種螺類,僅僅一顆小石頭便住著這麼多生物,這是一塊會呼吸的石頭。而桃園縣的觀新藻礁是台灣不可多得的生態地形,雖然此次訪調的結果令人難過,但依然有許多人持續在為藻礁發聲,而我們一般人能做的,就是讓更多人知道有藻礁的存在,並使其了解它對於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關渡: 水與魚的故事

文 張嘉峻

  12/7(日),我參加了一個台灣經年氣候聯盟的活動─水水一百,以蒐集台灣各地100個水為故事為目標的活動。

  當天的訪查地點,是位在關渡基隆河下游的沿岸。¬ 第一站先到了關渡自然公園,欣賞已營運10多年的人工濕地,看到偌大的一片濕地(將進10幾公頃),一年所能過濾的水磨坑溪溪水卻不到1%,讓我反思著自己是否也能為這一片水域做些什麼,透過慎選日常的個人清潔用品,以及減少個人汙水排放。
 對於環境的回饋將不只是省水兩個字,更包含減少一些不易被微生物降解的介面活性劑,或是個人保健用品所可能發生的未知人體危害。
 這一次的導覽,我不僅是認識溼地,也找到一個支持自己繼續使用肥皂做為清潔用品的理由。 

 往下八仙的基隆河岸,我抱者滿心的希望,期待可以看到捕魚的漁夫。但當我看見汙濁的河水,我知道這將會是我的面臨的第一個難題。
 我們沿者腳踏車步道,看到了幾艘靠岸的漁船,欣喜之餘,上前做今天第一筆訪調資料。漁民告訴我們當地已沒什麼人再捕魚,他們現在都只捕螃蟹。
 我思考著:魚都不吃了,為何還吃螃蟹呢?漁民似乎不願意多談收起他的蟹貨,就匆匆離開。 我們繼續尋找下一位訪談者,是土地公廟裡的伯伯,但他並沒有在這住上太久的時間,不能完全解答我們的疑惑。

 在往內走,是一個小型聚落,我們在這裡繞了幾圈,看到一畦第二期的水稻,看起來是採用慣性農法,但並沒有碰到農夫,我看者一旁有幾座小型工廠,緊鄰稻田邊小水溝裡盡是惡臭的汙水,我擔心這裡的農夫如何種出好的稻米,即便只種給自己吃,這樣的稻米健康嗎? 繼續往下走,看到一棟獨棟的透天厝,一旁還陳列者幾台荒廢的耕種機器,翻土、插秧、收割機一應俱全,更過去則是一艘漁船,路的另一側也養幾隻雞,真是典型的傳統半自給生活模式。
 我們來到門口看到一位正在整理捕蟹網(後來才知道那叫做龍蛇)的中年叔叔,我們一群人得靠近好像讓屋裡其它人有點緊張,趕緊跑出來看,一旁則是一群踢皮球踢得正高興的小朋友。
 最後,我們不自覺得分工起來,有人負責和小朋友玩踢球,有人負責訪問叔叔。叔叔看到我們和小孩玩得很開心,似乎放下一些心防,講起他現在的處境。
 約30年前的阿公年代,河水還很清澈,後來汙染越來越嚴重,抓起來的魚幾乎都有油臭味,連魚都不敢吃了。
 現在捕螃蟹只賣給熟客,捕獲量也隨季節變化,盛產多是在秋冬交接。
 他還讓我們一觀他的今天的收穫,有毛蟹、紅蟳,甚至還有鰻魚,有時運氣好,也可以抓到土龍做藥酒,實在很難想像一個龍蛇這麼好用。 
 叔叔還回憶道:「四、五個月前,一場大雨過後,基隆河有很多魚群暴斃,政府單位對外是說溶氧過低造成,但知情的漁民說,都是工廠趁雨天排放廢水所造成,而且撈起來的都是小魚。當水中毒物濃度上升,大魚耐污染物程度較高,小魚會先死亡;但是當溶氧過低,反而是大魚會因為氧氣量不足而先死亡。政府甚至還雇他們去撈死魚,目的也是不讓民眾接觸到這些因工廠廢水排到河中所造成魚群死亡。」 
 傍晚時分,我們帶者滿滿的收穫,踏上回程。
 
 踩在基隆河畔,夕陽映照下,那目不能見底的河,激起我心裡起了不少感慨,可能官商勾結本來是一個不能說的秘密,知情的人心照不宣,或是為了某些理由被迫封口。
 但是,在這片惡水中,看到那些踢球小朋友忘情玩樂的笑容,讓我自覺對這樣的情況,自己多了幾分責任。
 但願以後自己能夠發揮所學,改善這一片河水,還給這裡的魚、螃蟹、水鳥、植物,甚至是人們,一片他們所遺落的綠水和笑容。

集集攔河堰

成員 陳紀衡  文 洪精嶔
集集攔河堰是因著集集共同引水計畫所建,所引的河水為母親河,每年10月至翌年4月為乾季。日治時期,當地的居民用竹子、石頭搭建成石笱來過河,並建造隆恩圳引用該河水來灌溉農地,孕育了天皇御用米,造就當地「前山第一鎮」的美名。
map03-1
但今非昔比,早時風光的隆恩最現在已經隱沒在荒煙蔓草中,雖被列為古蹟,但卻缺乏保護。建了集集攔河堰之後,造成的是淺層地下水乾涸。map03-2map03-2

「辦了許多次的說明會也都是徒具形式,都由民代在操控」經營有機農場的阿杉個說道。攔河堰讓河川的細沙流失未獲補充,造成嚴重的河床底盤裸露,溪流生態嚴重受到影響;且長期使下來,淤積嚴重,鋼筋裸露,蓄水能力差,讓人不禁想問:水正義何在?

豆子埔溪

成員:王亭婷、邱琦娟 文:王亭婷、邱琦娟
都市喧囂繁忙,讓我們幾乎忘了什麼是駐足,總是匆匆走過,走過曾經許多人賴以維生的小溪,走過讓人震撼或淚流的一則則故事。
豆子埔溪,小學地理課本未標示的溪流,多數台灣人可能更從未聽聞,但是在竹北人心中,是它陪伴他們度過許多年歲,見證了竹北這座城市的變遷。 map07-2
2013/8/19 傍晚,我們沿河畔騎著腳踏車,途中遇見一位伯伯,獨自一人修剪掉蔓延到堤岸的雜草,並一磚一瓦的邊鋪著行人步道。「你看看這些幾種可怕的草阿,這這…像是這咸豐草、構樹、還有經過會割傷人的這種…,一直長一直長對經過的路人都會有危險」,他拉著我們看著這些肆意而生的雜生,臉上充滿著憂心地繼續說到:
「政府在整治過河川後就沒有理會兩旁的人行道,所以我與里長說來這裡當志工,幫忙鋪磚塊,在這塊地我打算種櫻花,明年三月花開一定很美麗…」
夕陽照著她的臉龐,閃耀而動人,就像他的理想一樣,無私的把河岸當作自己的後花園,肆意的在上頭揮灑自己的創意,每天長時期的工作並無要求回報,也許看到傍晚散步的居民漸漸出現,對他來說就是一個最甜美的報償吧!
map07-1
隔天我們再次懷抱著熱情來到文化中心附近的溪旁,但早上並無居民在此散步,豔陽並沒有削減我們的熱情,我們沿著河岸,看著一旁翻新的步道和許多雅致橋樑和竹輪欄杆,欣賞著豆子埔溪的種種美麗。
之後逛阿逛遇到菜園阿姨,她工作繁忙,說不出除了不會淹水這場整治的其他好處;而後又公園遛狗的伯伯,在竹北生活四十多年,看盡豆子埔溪的變遷,鉅細靡遺地告訴我們這條溪流的種種故事,我們從中也了解了原來溪中傳來的陣陣惡臭是因為工業、餐廳和家庭廢水的增加。
我們分次做了兩天的訪談,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出來散步遛狗的老爺爺,有在河堤旁種菜的老奶奶,更有聊是非的歐巴桑。雖然不是都有辦法在訪問的過程中得到有系統且完備的資訊,但感覺更貼近這個地區居民的生活,也因為了解不同人的生命各式而喜悅。
在這次訪談的最後,我們前往竹北高中,遇見在運動的伯伯們,他們注意到溪流中的外來種──台灣鯛(吳郭魚),他無法想像這麼髒的溪水,當中的魚怎麼食用。

豆子埔溪美麗的外表背後還有值得我們注意的議題,政府在整治完成後,仍需要花心力了解後續狀況以及民眾們的看法。因為這次的機會第一次了解這條溪流的歷史故事,也第一次開口向陌生的居民說到這麼多話。原來這條溪孕育了好多關於人、關於社會的事件,都是過去的我們不曾明瞭的。豆子埔溪隨著竹北的繁榮漸漸變得整齊有秩序,但不變的是依然留在居民心中那份對土地的情懷。

客雅溪

成員: 余仲珩、王曉朗
大概是五月初的時候,COP19專案的執行人也是我很好的朋友跟我說「6/2有很有意義的單車遊喔!」「啥啊?那個很累吧…可以不要去嗎……」「哈哈身為COP19專案的一員,it’s all your choice!」「那我的家教怎麼辦…好啦我去啦!」
好吧,一開始的情形其實真的是這樣。在什麼資訊都不知道的情況下,when、where、what都不知道,就決定要去單車遊了。隨著我不斷的逼問,我漸漸知道了是在新竹的客雅溪,而且是沿著溪進行類生態旅遊------或是說瞭解這條溪何去何從還有他的特色。
單車遊的當天其實是TWYCC水資源故事分享會的隔一天,在倍感壓力的一天後,身心靈在經過一晚的休息之後,早上六點,在新竹的這家有著咖啡廳X青年旅館X文創集散地等等身份的舊式木造建築改建的---江山藝改所醒來,雖然外面太阳很大,但心裡卻甚是平靜而涼爽,輕鬆地期待等會兒的單車之旅。map07-2-1
到了集合點,一個叫做樹下里的一個小村莊,我們一行近三十人和當天要帶我們的老師們會合,開頭的是許佑銘老師,說真的他講了一大堆,我現在記得得不太多,只知道他把我們今天的單車遊的重點強調了一下---其實應該是叫做「單車浪遊」。在三位老師的陪同下我們分成了三大組,分別負責探訪客雅溪的上游、中游、下游,在探訪每個農田的水閘門、每個灌溉的地方之外,我們也同時訪問了一些居民,就讓我來回顧一下記憶中交流過的當地居民吧!一開始我們在農田裡繞呀繞,突然在旁邊的一間鐵工廠看到了一個小型海報「售  自種香米  請電09XX-XXX-XXX」,此時請問了隨小組的志工老師,才知曉了這裡的里長在土地因為工廠重金屬汙染被廢耕之後,等待了好久好久,終於等到地力恢復到可以種植農作物時,就種了據說可以不被鎘所汙染的「香米」。這家工廠在詢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里長承租的一間小工廠,問了他們敢吃自己家裡附近種的米嗎?他們回答哈哈哈哈因為可以拿免費的當然吃啊哈哈哈,當下我也不疑有他呵呵所以也不多問什麼了。map07-2-2
我們這組負責的是下游包含一直到出海口的部分,在樹下里繞一繞之後,我們便沿著河堤往出海口出發。快離開樹下里的時候,我的腳踏車不知怎了爆胎了,只好和小組的一位朋友待在爆胎處等待租車行前來換輪胎。在這段時間,閒著也是閒著,然後就決定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先挨家挨戶探訪再說!問了好多人是不是有吃過自己的里種的米,十個人裡面其實有七個都說啊不知道耶我們都去超市買,間接的回避了我的問題,看來他們也知道這個地方被重金屬汙染的嚴重性吧!所以就算不好意思,但也還是不太敢吃自家的米,或許也是跟里長沒有那麼熟吧!但這就只是我自己的臆測了。
然後我們來到了下游,過了橋,就是海了。
這裡的出海口很大一片。灘地也很大一片。但是在到灘地之前,我看到一個標示:「香山工業區」。啊!原來這裡就是香山工業區啊!還記得小時候好像有聽說過這裡的牡蠣很好吃?興忡忡問了隨隊的老師,才知道「現在這裡的香山牡蠣都變成黑色的囉!」老師沒有說得很清楚,但我猜,也是因為重金屬的關係導致了殼部的顏色異變,顏色變了,說真的,沒人敢吃,所以自從這裡的消息傳出以後,台灣的牡蠣產地,就只剩下嘉義的東石鄉了。map07-2-3
在出海口吹盡了強勁的新竹海風之後,我們終於有機會回到市區,看看新竹科學園區到底是怎麼汙染客雅溪的。經過了原本此處住民晒米粉的地方、又穿越了當地居民引以為生的乾淨水源(但現在也漸漸被家庭污水給汙染)---汀甫圳,我們走到了一個靠近其實就聞得到類似臭氧的感覺得地方---根據隨隊老師的說法,這裡就是總面積1342公頃的新竹科學園區的唯一的廢水排放口。說真的,實在很難想象這麼大的科學園區只有這麼一個出水口!往好處想,可能是他們在廢水處理上面花了很大的工夫;但如果往壞處想的話,或許,他們可能在新竹市區的地下水道埋了很多暗管也說不定!map07-2-4
從早上八點開始騎車,一直到傍晚時分,將近快九個小時的單車浪遊就在最後的廢水排放口劃上句點。要問我說從學生的角度我學到了什麼?說真的,我只看到了這個溪流是怎麼樣的被放棄還有被污染---還記得某位老師曾告訴過我:「在科學園區的高度發展之下,客雅溪應該就是新竹人必須承擔的吧!」說真的,我聽到的時候很難過,因為當地的生態系,是發不出聲音的;只是又從一個人的角度出發,在思考了一次才發現,如果沒有這些工業發展,我們現在的生活,或許會不一樣,或許會埋怨為什麼不給人們這樣一個地方讓台灣民眾發展工業。

工業發展和水資源利用、永續生態系的平衡,講的官腔一點,是我們必須時時刻刻的關心和關注的,我也只能老實說,我現在沒有能力做任何的改變降低園區的汙染,但也希望願意替環境儘一份心的朋友們可以更加關注這個議題。

大漢溪

成員:邱雅暄.卓晏琳.陳紀衡 文:高藝
大漢溪位於台灣北部,流域涵蓋新竹、桃園、新北市及一小部分宜蘭縣。其發源自新竹縣的品田山,流經司馬庫斯、秀巒等地,至桃園縣復興鄉下巴陵後始稱大漢溪,最後在板橋江子翠與新店溪會合後成為淡水河。
map09-3-1
本溪上游為石門水庫的集水區,1978年鳶山堰落成,將石門水庫的水攔引至兩公里外的板新給水廠,供應桃園縣及新北市板橋、土城、新莊、三峽、蘆洲等地百萬人的民生及灌溉用水。
這樣的一條大溪,無奈也逃不了被汙染的命運。工廠、農田、觀光、民生的廢水同時肆虐,集水區環評的鬆綁更無疑是雪上加霜。民國98年,環保署放寬環評規定,在集水區內開發面積500平方公尺或累積開發面積2500平方公尺以下的工廠不必實施環評,只要主管機關同意就可以設置。法規放寬至今,有21家廠商申請在鳶山堰集水區設置工廠,乃所有集水區之最。此外,雖有法律規定水源保護區內禁止戲水及捕魚,鳶山堰內警示牌也四處林立,但釣客總是與水廠保全玩躲貓貓,此處被趕,換到他處照釣不誤,加上取締權責屬新北市和桃園兩地的水利主管單位及警方,保全人員沒有公權力,僅能勸導,形同虛設。
除了汙染,溪水混濁亦是一大難題。石門水庫洩洪時運用排砂隧道清淤,可有效延長水庫壽命,效果顯著,然而其所排放的泥砂流到大漢溪中段鳶山堰,嚴重影響板新水廠淨水功能,溪水濁度過高,沉澱池不及處理,map09-3-2造成出水量大幅減少。另外,工程廢土及沙洲種菜等問題也造成不小的影響。根據調查,板新水廠處理每公噸的原水,約需加入37公克的聚氯化鋁及5公克的液氯,分別是翡翠水庫直潭淨水廠平均加藥量的6倍與5倍,顯示鳶山堰跟翡翠水庫的水質之間,有著巨大的落差。
關於解決方法,map09-3-3除了政府各部門的整合,民間的參與亦大有可為。若有長期在地服務的志工團隊,在發現棲地被破壞或污染時便能即時通報搶救。我們訪談的陳建志老師及楊國龍大哥,分別為社區大學的講師及河川巡守隊的成員,皆是在地服務許久的熱心人士。值得一題的鸚哥水環境巡守隊,自2009年成立至今,曾多次獲頒「全國最有特色巡守隊獎」及新北市環境績效等獎項,他們監控工廠並拍攝紀錄片、舉辦社區劇場、發行刊物、培育公民記者,並舉辦許多活動,激發當地居民對於環境保護的意識。在未來,大嵙崁溪水環境巡守隊更會建構「水岸文史」與「生態監測系統」,並與各學校合作成立「水環境小天使」社團,在每位青年的心中種下愛護環境的種子。
從他們的身上,我們看見了草根的力量,只要能激起當地民眾對身旁環境的重視,他們創造出的力量絕對不容小覷。有太多河川被汙染的例子,當地的居民或不知所以,或沉默不語,只能放任美麗的河川不斷地被侵蝕;反觀這裡,他們不願意眼睜睜的看著自身所居住的環境日益崩壞,於是跳出來為環境、也為自己的權益奮鬥。他們不斷宣導居民該怎麼做,來減輕對河川的傷害,同時也提供許多機會,讓大家能親自了解生活中的水從哪裡來。他們落實環境教育,並與各級單位合作舉辦生態旅遊及在地培力,同時也將這樣的觀念連結到當地的文化中。在一片汙濁之中,我們從他們的身上,看見了希望的曙光。

環境的問題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他和你的距離比你想像中的近,所以,有機會的話,也請你去聽聽你身旁周遭河川的心情,如果他需要幫忙,就勇敢地站出來吧!

老街溪的成壞住空

成員: 李眉臻、林稚媛 文: 林稚媛
11月23號,我們來到了位於桃園中壢的老街溪。這條溪可說是整個中壢市的水源命脈,卻一直被居民和政府當成一條排水溝看待,甚至曾一度被水泥地所掩蓋,不過,我們聽說這幾年有了很大的改變,加蓋物被移去,溪水也經過整治,於是我們抱著郊遊的心情到了那裡,但在前方等著我們的卻是失望。map07-1
冬日早晨的老街溪遠眺既淺又清,但是一走下河堤,就能聞到空中一股淡淡的腥味,即使是假日早晨,大馬路旁的親水河堤步道依然只有少數幾個路過的行人,比起來走近溪水的我們反而顯得奇怪。
經過礫間淨化工程的出水口(見下圖)時,我們看見兩個國小年紀、住在附近的男孩正在高出河床一層的地方玩水。指著下面的溪水,我們問他們為什麼不下去溪裡玩,他們不是回答我們水太急或是太深會危險,而是回答我們因為水太髒了,儘管溪水看起來甚至是透明的。他們帶我們去參觀淨化工程,沒想到那天正好在整修進不去,而就在我們一行人沿著河岸旁的馬路漫無目的地前進時,突然看到下方的卵石岸邊有個人拿著網子走著,眼睛不時地朝腳邊的溪水瞄去,走在我們身旁的小男孩立刻對著那人大聲地叫著「喂!不可以抓魚!」,一連叫了幾聲他卻理也不理,這時他身邊又走來一人,新來的人先在岸邊晃來晃去,接著就搬起一塊大石頭直往溪裡砸去,見狀,兩個小朋友更是著急地大喊,這時左軒也看不下去了,大吼:「你們在幹什麼!」,也許剛剛的肆無忌憚是因為制止的人只是小孩子,那兩個人在聽到左軒的聲音之後就悻悻然地往上游走了。map07-2
午後我們到里長家拜訪,他無奈地說幾乎全是政府的決策牽動著這條溪的命運,而居民參與很少,政府為了開蓋在上游區段有處理過工廠汙水,然而開蓋河段的汙水藉由下水道系統轉到下游,下游的汙水處理廠在這時卻還沒完工。里長提供我們熱騰騰的政府民調問卷,少數評分較低的五六十歲的居民提到河川太淺會讓魚在冬天無法生存,也許可以將水位提高,也有人反應即使這個區段的水質已改善,政府也宣稱對於工廠排水嚴格監控,但假日早晨仍能聞到河川傳來的臭味。從訪談與問卷中,我們看到了政府行事的不完善;但也發現也許因為老街溪的開蓋,居民與溪水的得以距離拉近!然而,多數居民對於水汙染的認定在於工廠廢水,但家庭廢水從四十年前就開始往河裡排,到現在卻還有很多人不認為家庭廢水會對河川造成負擔。map07-3
之後我們找附近住最久的居民,就是住在溪旁近三十年的甘草店老闆娘,她說大約四十年前,工廠尚未設立的老街溪畔攤販林立十分熱鬧;但在工廠設立後,水開始臭,人們不再親近溪水,自過去以來垃圾和廢水也都往水裡排,習慣將溪流視為水溝。加蓋的決定讓垃圾卡在河道,加劇了中壢的水患。
但加蓋也是有幫助的吧?婆婆的回答卻讓我們吃驚,對她的店來說,因為口碑的原因,即使四周高樓蓋起也不會增加生意,而高樓帶來的治安死角問題倒也不影響生活。她的回答不禁讓我們想問,這是居民迫於生活所做出的適應力的展現?或是工業的發展使人和自然間築起了一道不去看、不去面對的牆?

此行,我們看到了居民對一件事因為無能為力而不聞不問,也因為不聞不問而失去改變的能力,但是,我們也看到環境的改善與環境教育的力量正在小孩子,甚至是年長的居民身上悄悄地作用。改變是存在的,儘管速度緩慢。當然,這條溪還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像是水質改善、開蓋段以下家庭廢水處理、下游汙水問題、居民觀念的改變和環境意識的加強… …,雖然政府的步伐總是遲緩,但是只要居民仍願意關切環境,我們相信老街溪的改善不會停止

石碇翡翠水庫的轉捩點

成員:陳塏峯、黎上瑋、楊淳皓、呂俊德、溫庭玄 文:林稚媛
翡翠水庫位於新店溪支流的北勢溪上,是台灣第二大的水庫,供水範圍包含整個臺北市,以及部分新北市地區(新店區、永和區、中和區員山路以東、板橋區、汐止區七里、三重區二重疏洪道以東地區),但不提供觀光用途,因為受到水源地保護的法規限制,當地的發展受到明顯的限制,對於此種限制以及供水不公平的現象(翡翠水庫位於新北市內但供水大多送往台北市區)這兩項因素對當地居民的影響究竟有多少,這是我們這次希望探討的要點。 map09-4-1
我們此行訪談了三組當地的居民,分別為兩組居民與一組店家。首先訪問的居民是一位年約五十歲的阿伯,我們問阿伯這附近在未納入水源保護地時的山坡地是作為甚麼用途,而阿伯回答以前山上有種橘子,接著阿伯又說以前可以釣到很多魚,像是石斑、鰻魚這些,但是現在都禁止了,不過水庫中現在仍然有許多魚,我們最後問阿伯對於水庫供水的配置會不會覺得不公平,令我們訝異的是,阿伯搖頭說不會,因為附近居民用的都是取自附近山上的山泉水,根本不須相較之下昂貴許多的自來水。
接著我們又訪問了一對四、五十歲的夫婦,問到水源的問題時,他們也回答鄰近的社區取水都是以打井和接山泉水,因此蓋水庫對生活用水並沒有影響。接著我們問到蓋水庫時是否有大動作的遷村,而他們回答因為上游大多都是橘子園,住戶不多,遷移也很容易,並且自來水公司也有給附近的社區補助金。但當我們問到供水公不公平時,他們卻只說這其實只是政治的問題,並沒有所謂公不公平,利益本來就會分配不均,分少一點的人自然會抱怨。 map09-4-2
除了居民之外我們也訪問了一位開小吃店的老闆娘,當我們問她水庫蓋好後生意變得怎樣,她說因為這裡不像石門水庫有開放觀光,所以人潮自然變少了。那她希望能開放觀光嗎?她回答我們這裡的水是拿來吃的,不可能開放觀光的。既然蓋水庫對生意有負面影響,那希望政府能做什麼回饋?她遲疑了一下「這個……我就不會去講了。」「好好……沒關係,就是覺得有點不太公平?」「對!對!對!」她一連點了好幾下頭。map09-4-3
除了對翡翠水庫的不同看法之外,我們也試著了解石碇在三、四十年前的環境,除了過去山坡種了許多橘子,溪中魚類豐富與山林流淌著清澈的泉水之外,我們也從訪問的那對夫婦口中知道,在他們小時候,每當颱風過後總能見到螃蟹排著隊從河岸爬上路面的景況,但是因為居民對農藥使用過度,所以已經看不到這種盛況了;而且以前很容易就能在附近看到螢火蟲,但現在卻只有在山上的溼地才能找到了。

景美溪

成員:林駿笙、廖士婷 文:高藝、洪精嶔
  
景美位於新店溪以東,是台北較早開發的地方之一,現與原木柵區合併為文山區,但大家習慣上仍稱之景美。景美原名是梘(音同簡)尾,指瑠公圳大木梘之尾,後改成「景尾」,最後經鄉紳建議而改為今日文雅的「景美」,而靜靜流過此地的便是景美溪。
map09-1
景美溪一景
  
原以為中重度污染的景美溪會是一幅充滿惡臭及垃圾的景象,但實際到達後,映入眼簾的卻是一條透著青綠的水,絲綢似的靜靜流著,就像是一位披著綠色面紗的女子般婉約。騎車沿著景美溪河堤緩緩而行,途中看見一團黑色的水域,原本心想可能是發現了什麼汙水的源頭吧,心中頓時興奮與憂慮相至,沒想到湊近一瞧,竟是一大群吳郭魚正翻騰攢動著,一旁還有水鳥虎視眈眈,伺機而動。然而,這並不是一件可喜的事,吳郭魚及泰國鯉魚、琵琶鼠魚皆是汙染耐受力極高的生物,亦是重度污染的生物指標。這團黑色的水域,就好似景美溪美麗臉龐上的一道瘡疤,默默地透露著她鮮為人知的悲傷。
溪旁原本綠意盎然的農地,變為住宅區及工商業用地,即使今日大部分的工業污染已然移除,但密集的人口所排放的家庭廢水,仍然不斷地戕害著景美溪的健康。更令人驚訝的是,其實當地的汙水處理系統是不完善的,只是將汙水集中而已,直到現在仍有許多挽救的工程正在進行,但成效仍待觀察。
此外,景美溪的河寬是過去的二分之一,原因除了兩旁如囹圄般的河堤外,由於上游開闢果園造成水土保持不佳,進而使得泥沙淤積亦是不可忽略的因素。當地耆老告訴我們,他十分懷念從前婦女在河邊浣衣,蜆仔亦隨手可得的光景,但也有人表示,她認為為了身家安全,犧牲一點環境是合理的。沒錯,環境的保護本就在身家安全之後,但當初面對淹水的處理方式,卻不是居民後退一步,留給景美溪一點空間,反而是變本加厲地在溪的兩旁蓋上河堤,身家是保護了,人們與溪流的距離卻也因此變得更遠了。隔著河堤,景美溪只能默默地望著人們頭也不回地走過,有誰曾經低頭仔細聆聽,她幽幽的傷心?
map09-2
當地阿伯身影
  

景美溪的遭遇可說是台灣各地溪流的縮影,為了發展,都市不斷地向綠地推進,發生問題時又粗魯地對待環境,我們只看見自己的生活,卻看不見大地淚流成河。水是我們生活的一部份,唯有真正的尊重他、在乎他,才能與之和諧共存。希望大家都能將愛護環境的種子種在自己的心田,並且不斷地灌溉,希望有一天它能夠抽芽、茁壯,讓家門前的這條河,不再是帶來水患的瘟神或容納廢水的水溝,而是成為居民們記憶裡那條能夠戲水的美麗河川,也讓自己和大自然都能夠重拾笑顏。

二重疏洪道-- 淹水的秘密武器

成員:紀東賢、王曉朗 文:紀東賢
一直都有聽說台北超級不容易淹水的,兩百年一遇的洪水才能被淹掉,而功臣就是員山子分洪道、以及二重疏洪道等大工程。 因此決定了二重疏洪道作為這次走訪的主題。map09-5-1s
目的地離台大約三十分鐘腳踏車程
二重疏洪道位於新北市,與五股、新莊、三重、以及蘆洲區相鄰;長7.7公里、寬450~770公尺。 他周圍交流了四個水系- 基隆河、新店溪、大漢溪、淡水河,而台北市的最低點即在其中,因此自古以來此區域即是容易淹水之處。
“Life can only be understood backward.” – 當隘口被炸掉之後
淹水,在都市人的眼裡宛如一匹猛獸,恨不得除之而後快;對於從前的五股地區而言,每個月兩次的氾濫帶來了豐富的營養,滋養了在上面生長的作物和生態。 1950年代以前的五股氾濫平原,是大台北最重要的農耕地。
不過隨著台灣經濟轉型,五股工業區的發展造成大量的人口遷入,慢慢地,會將洪水被視為養分的人也越來越少了。
1963年的葛洛禮颱風造成台北淹水,政府當時認為是因為淡水河在關渡地區的”獅子頭隘口”過於狹窄,因此決定將它爆破。 殊不知,這也讓海水入流量變大,過度開發加上超抽地下水,反而使海水開始倒灌入五股平原,原本的良田美地,漸漸的變成一片沼澤。map09--5-2
炸掉它到底是好或不好呢?
行政院在1979年通過了三期防洪計畫,計畫逐步興建一座大型的堤防,二重疏洪道,來解決三重蘆洲地區的淹水問題。 原本在疏洪道內的洲仔尾居民,儘管極力抗爭、希望能保留下家園原本的樣貌,1984年時終被搬牽至蘆洲灰磘重劃區。
從台大出發
熱血(愚蠢?)的我們,早上十點從台大騎著自行車出發。
沿著羅斯福路往北騎,過了橫跨淡水河的忠孝橋,我們只花了半個小時就到了疏洪道的南端,接近捷運三重站(未來機場捷運高架)。 看到眼前這道高聳的堤防,沒有疑問,這是能抵擋兩百年一遇的洪水的氣魄,我們到二重疏洪道了!
扛著腳踏車爬上了堤防,在前方,是一個到處都是 “愛心”的公園, “幸福水漾公園”。 像是為了讓三重新蓋的豪宅擁有的一片綠地。可以看到具有生態工法的草溝,以及用礫石堆起來的滲漏區。在整個園區有一條蜿蜒的水路,經過調查,這條水路不應該是淡水河的河水,所以有可能是周圍下水道的排水,都市汙水,或是地下水。為了優良的景觀與環境,這裡的水不算臭,只是沒有什麼流動,也可以觀察到植物會依著水位的高低而生長,這樣的池子很有可能是下雨時做滯洪滲漏用的。
繼續往北騎,我們騎到一座荷花池,遇到一個在撈螺類的阿伯,他說他在抓的不是福壽螺(但是也說不出是什麼螺),我們問阿伯說抓這些螺是要做什麼,阿伯說要來做藥材,他還不知道是不是開玩笑的跟我們說是做春藥。map09-5-3
疏洪道中到處豎立的警示牌 萬善同聽古
這時,我們突然看見了一棵大榕樹旁邊倚著一間小廟,廟上寫著“萬善同”。 周圍有一座雕刻繁複的水池,石桌,很多來泡茶聊天的老年人,還有老人家們充滿情感的卡拉ok歌聲。 不知道這間廟是不是二重疏洪道興建前的居民所遺留下的呢? 進去廟裡面遇見了一位阿伯,他聽到我們問這裡祭拜的是何方神聖時,眉毛微微上抬,驚訝的問,”你們不知道嗎? ”
map09-5-4
原來這裡很有名!
阿伯接著跟我們說明,此廟是二重疏洪道興建時,唯一一座沒有被拆除的建物。 而此廟在清末就已經存在,日據時期的仕紳,將二重埔地區內所有的荒塚屍骨,集中在這間”萬善同”中安寧。 在當地居民強力的請願下,才沒有拆除。 而今這裡變成老人家聚會的地方。
我們好奇的問阿伯,”這裡會很常淹水嗎? ”
據阿伯所述,每當颱風大雨來臨前,河道內的人都會被驅離,而每年大多都會淹水兩次。因為在疏洪道行水區內,往往都會快淹到屋頂。
map09-5-5
好險疏洪道裡不能住人
所幸風災後都會有士兵、替代役們來幫忙清運當地,老伯伯們才不致於每年都為了清掃忙得焦頭爛額。
五股溼地-王子變蜻蜓,等等,是世界罕見的豆娘
接下來我們騎了很長的一段路,河濱公園、籃球場,直到穿過中山高速公路的時,我們馬上發現疏洪道的水變得很臭很黑,從地圖上,我們可以合理懷疑是五股工業區排放出來的廢水,而這也代表我們正式進入五股溼地了。
沿著疏洪一路(在疏洪道中間的道路往北走),東邊是微風運河,一個長方形的運河可以做划龍舟比賽用的,我們有見到有來划西式划船的人來練習。
而左手邊就是五股溼地了,那個從肥沃的農業平原、遭到海水倒灌後,成了五股沼澤。 命運真的很神奇,成了感潮性的沼澤地後,這兒變成了水鳥的天堂,每年約有八、九十種、四千多隻鳥在這裡繁衍。 荒野保護協會在2004年正式認養這塊濕地,而2005年發現了珍貴的“四班細蟌”(據說是世界上發現最小的蜻蜓),現在這裡是國家重要濕地。
二重疏洪道的對於當地的影響相當曲折離奇,而其中隱含了很多人生的寓意在其中,那天探索完之後至今還在細細咀嚼。 該炸呢? 還是不要炸呢? 也許當下我們都沒辦法看出脈絡,只有在結束的那天,我們才能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